- 收听数
- 0
- 性别
- 男
- 手机
- 13911117777
- 毕业学校
- 劳动大学
- 听众数
- 59
- 最后登录
- 2021-9-8
- 学历
- 博士
- QQ
- UID
- 608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2640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79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0-16
- 科研币
- 52
- 速递币
- 2685
- 娱乐币
- 98536
- 文献值
- 0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0
|
美国《福布斯》4月1日文章,原题:中国成为第一的必要条件 鉴于其庞大人口、劳动力和出口产业化的强劲势头,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必定会成现实——倘若这意味着拥有最大规模GDP的话。但若“第一”的含义更宽泛,如挑战美国和担任世界经济领导者,中国可能还要等上更长时间。这种角色需要中国欠缺的3种元素。
首先,这需要一种本土资源:中国尚未培育出的企业家精神。诚然,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农村蓬勃兴起。在东南沿海,这种精神也在茁壮成长,个人通过出口中国廉价商品已积累大量财富。熊猫、华为、海尔和联想等都在研发新产品,正成为下一个思科、IBM和苹果。
可惜,这些企业只是特例而非普遍规律。在当前中国经济中,企业家精神专注于生产和销售其他国家已发明和创造的标准产品。尽管经历了改革,中国企业仍无追求新商业机遇的自由和动机,因为它们是中央计划中的“单位”而非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即便有这种追求,(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也以“供应”而非“需求”为导向。
-
这正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尚未研发出备受青睐的产品也不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在中国,甚至私企和合资企业也要依赖与政府官员的良好关系,这令其追求真正商业理念和机遇的能力受限。
其次,全球领导者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巧妙结合,令每个体系在其擅长而非难有作为的领域发挥作用——但中国恰恰相反。在经济中,政府并未现身于市场不能胜任或表现乏力的“公共”领域,如环保、职业安全和保护民众免遭金融诈骗等。与此同时,政府却以所有人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洗衣粉和铝材等商品的国企或乡镇企业中。政府也插手私营企业并占有足以控制其经营活动的股份。政府还存在于银行业,通过政治法令而非市场力量控制着几乎所有主要银行的贷款。这些令中国形成一种掺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危险混合体。
第三,全球领导者需要新的商业思维方式,使消费者而非政府官僚成为经济世界的中心。
总之,要成为全球经济第一,仅有大规模劳动力和庞大市场还远远不够。而上述三点似乎都是中国目前欠缺的。这或许能解释为何中国金融市场对该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前景并未欢欣鼓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