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10
- 最后登录
- 2018-1-15
- QQ
- UID
- 1752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4983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30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2-1
- 科研币
- 37
- 速递币
- 5094
- 娱乐币
- 13520
- 文献值
- 478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59
|
今年家里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女儿高考,二是今年自己评正高。其实相比而言,前者更为重要,毕竟“寒窗12载,三日定乾坤”。后者虽说也很重要,但毕竟一年不行还有第二年,对人生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今天写这篇博文,想必博友们已经知道事情的结果了。人生没有完美,哪怕是你做了十二分的充分准备,也未必能够事事如愿,否则就不会有那么一句充满着唯心主义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时至今日,两个结果都已出来,女儿凭自己的成绩考上省内一所重点大学,自己的职称评审没有通过。记得从年初开始我就一直这样激励女儿:“今年你考大学,我评正教授,我们一起努力,争取都能成功!”说这样的话是需要一些底气的,虽然当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我还是有信心的。结果出来之后,老公安慰我的一句话顿时让我有些释怀,老公说:“别纠结了,职称是评出来的,和高考不一样!”,朋友安慰我说:“算了吧,国内职称评审就是这个现实,再辛苦一年,明年继续!”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高考是当代中国最公平的制度。诚然,在国人心目中高考制度是公认的最公平的一项制度,尤其近两年全面取消点招之后,高考完全凭成绩决定最终的录取。而职称是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来评审,并且被评审者的姓名单位都是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文化、关系文化使得评审过程中难免不受影响。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审产生的爆炸性新闻时有出现,评审制度也越来越受过很多人的诟病。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职称评审中,一线教师经常处于弱势,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关系网,最终常常名落孙山。笔者分析了几年职称评选结果后,很惊讶地发现,在通过的人员中,半数以上是有一官半职的领导,普通教师一次评审通过的极少。于是乎在有些高校的正高人员结构中,一线教师的的比重明显较低,而很多名副其实的教授平时上的课很少。但在评审中,每年给学生上几百节课的一线教师其课时量并无半点优势。我就在想,职称评审的目的难道不是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嘛?如果很少上课,与学生接触甚少,又如何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在教学中传承呢?教学工作量少又如何提高专业实践的水平并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没有令人向往的资源和关系优势,有的只是对科研的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毕竟学校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一线教师的默默耕耘和辛勤付出,职称作为一个能够代表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称号,真的不希望只成为收入的代名词或者是部分人头上耀眼的光环。我想数以百万计的一线教师都迫切希望职称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正能量:公正、公平、公开!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学工作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的发展努力奋斗,而不是因此而受伤!
其实,评职称失败的人(包括曾经的我)在网上“叫骂”一下或者“抱怨”一下,只是反映内心的不平或者说明“我很在乎”、“明年不能再欺负我了,否则还有更加激进的行为”而已。
问题是:你敢不敢在网上把你的职称材料“晒”出来,让大家来评评理?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我当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有的候选人入职以后的高档次文章很集中,有的候选人教学工作量远远比我多,有的候选人有各种奖项和人才计划。如果把这些候选人的优势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会是“无敌模式”。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导致在评选时容易被别人死扣你的短板就把你“枪毙”了!
另外一个导致我当年没有底气去找校长的原因是:别人说,入职5年才能评教授,这是制度规定。你入职不满5年,只能算破格。而所谓破格,就是你入职2年的成果是别人入职8年成果的2倍。——这是个悖论:首先,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别人会说,那只是因为你做得科研方向容易发文章,你的科研是“廉价”的。
——也就是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都不硬,还怎么找校长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