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4
- 最后登录
- 2018-3-19
- QQ
 - UID
- 7296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2304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257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11-29

- 科研币
- 38
- 速递币
- 799
- 娱乐币
- 21318
- 文献值
- 251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3
|
最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态毒理学研究组在毒理学领域期刊Nanotoxicology上发表论文,在纳米银及其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该研究巧妙地利用半透膜装置,证明了纳米银所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氧化胁迫,以及纳米银和银离子在蚯蚓体内亚细胞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研究结果还发现,通过银离子吸收到体内的银主要储存于细胞质组分中,而通过纳米银吸收到体内的银则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线粒体中。代谢组学研究进一步表明,纳米银所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毒性贡献较大,而颗粒态纳米银的存在能导致蚯蚓体内氨酸、精氨酸和肌苷水平显著升高,但葡萄糖水平显著降低。该研究对揭示和区分纳米银颗粒及其所释放银离子的毒理学效应和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文章链接:http://informahealthcare.com/doi/abs/10.3109/17435390.2014.9768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