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42
- 最后登录
- 2024-9-25
- QQ
- UID
- 2265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1399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38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2-24
- 科研币
- 66
- 速递币
- 4
- 娱乐币
- 635
- 文献值
- 40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0
|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周佳海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许建和课题组合作,首次发现了环氧水解酶催化过程中产物的释放效率直接影响不同底物整体反应的快慢,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产物释放限制进行酶分子改造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环氧水解酶催化环氧化物的立体选择性水解,得到光学纯产物可用于手性药物制备,但天然来源的环氧水解酶不具备在药物合成中的广谱性。为此,研究人员解析了一种复合物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得到蛋白质质谱、突变体三维结构、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实验结果的证实,揭示了酶的活性中心与产物释放通道之间的区域是影响催化活性的瓶颈位置。
据介绍,针对新发现关键位点的定点突变,可大幅提高酶对大位阻底物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其中对心血管药物分子普洛奈尔手性前体的拆分效率提高100倍。(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