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37
- 最后登录
- 2022-9-16
- QQ
- UID
- 4833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1884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83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7-17
- 科研币
- 70
- 速递币
- 649
- 娱乐币
- 2597
- 文献值
- 0
- 资源值
- 180
- 贡献值
- 0
|
中科院微生物所发现植物病毒昆虫载体的卵传病毒机制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研究组联合中国农科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的科学家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对植物病毒介体昆虫的卵传机制的研究结果(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of a Plant Virus Is Mediated by Vitellogenin of Its Insect Vector)。
植物病毒大都由介体昆虫传播,该传播过程并非简单地携带和制造侵染伤口,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种病毒只能由某种或某几种昆虫传播,而某种昆虫只能传播某种或某几种病毒。根据昆虫传播的特点又将传播分为持久性传播和非持久性传播等。因此,介体昆虫在获毒和传毒过程中涉及多种互作机制。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病毒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可在灰飞虱体内生存,繁殖并能经过昆虫卵传播至后代昆虫体内。霍岩等对该病毒的卵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病毒巧妙地利用昆虫的卵黄蛋白原受体进入昆虫卵巢生殖区的滋养细胞中,再通过连接滋养细胞和卵母细胞的滋养丝进入到昆虫的卵母细胞中,最终侵染后代昆虫。其它可卵传植物病毒可能具有类似的卵传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