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6
- 最后登录
- 2024-6-22
- QQ
![QQ](static//image/common/qq.gif) - UID
- 139
-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1563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24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9-26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 科研币
- 91
- 速递币
- 6720
- 娱乐币
- 2032
- 文献值
- 2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7
|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在线发表的一篇最新论文,通过遗传数据分析提供了关于猪是如何被驯化的新见解。这项研究显示,在动物驯化研究中曾使用的最主要的假设之一,与现代野猪和家猪的遗传数据出现了严重矛盾。
在几千年前,人类驯化了野生的动物用于农业,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出现的一种文明进步行为,一般需要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科学家的假设是,所谓驯化需要永久性地把一个小种群从野生种群中隔离出来。
将野猪驯化成家猪也理应如此。但此次,牛津大学劳伦特·弗兰茨和他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超过600只来自欧洲、亚洲的家猪和野猪的遗传数据。这些信息显示,欧洲的家猪是从小亚细亚的家猪起源的,这并不令人意外,但是欧洲的家猪也和欧洲的野猪共享很大一部分DNA。
研究人员测试了好几个演化模型,发现这些数据的最合理解释是:在历史上,家猪一直在和野猪杂交。所以,欧洲的家猪品种中混杂了许多野猪种群的遗传信息,包括一些可能已经灭绝的野猪种群。亚洲的家猪品种的遗传数据也表现为一个类似的驯化模式,但目前阶段的分析结果还并不能完全确定。研究人员推测,人们不断选择在农业上比较重要的性状,抵消了这种杂交的负面效果,从而让驯化得以继续下去。
研究相关论文8月31日公开发表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