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购买速递币 快速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风格

科研速递论坛

1451

主题

4

好友

10

积分

炉火纯青

Rank: 4

科研币
38
速递币
799
娱乐币
21318
文献值
251
资源值
0
贡献值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0:48: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徐涛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所长,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入选“百人计划”。

我于2003年有幸入选“百人计划”。回首这十多年的科研历程,我深切地感到,“百人计划”是我的科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萌芽

自很小的时候起,我便对科学研究有着一种浓厚的兴趣,觉得这是一个能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1988年9月,18岁的我打起行囊,揖别故乡宜昌,东行六百里,赶往武昌喻家山南麓的华中理工大学学习自动控制工程,迈出了实现我的“科学梦”的第一步。

自动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使我打下了很好的数理基础,也接受了机械、电子、光学的一些工程训练,现在回头看,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随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大三开始,我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到“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的预言的感召,我如饥似渴地投入到生物科学的学习中,通过生物系同学的介绍跑去旁听生物系的课程。1991年11月,我刚在大四读了两个多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位德国科学家ErwinNeher和BertSakmann,因为他们发明的膜片钳技术。膜片钳技术是生物、物理、电子学交叉的结果,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恰好自动控制工程系有一个生物电子学教研室,在康华光教授的带领下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义无反顾地保研加入了瞿安连教授和康华光教授的实验室,投身于膜片钳放大器仪器研制和细胞离子通道研究。

在硕博连读阶段我有幸到同济医科大学李之望教授和北京医科大学韩济生教授的实验室接受生物医学的训练,使我从单纯的工程技术逐步过渡到生物医学的研究。1995年我进入了位于德国哥廷根的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在ErwinNeher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我由欧赴美,来到位于西雅图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继续深造,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BertilHille教授。

起步

2000年,有感于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回到母校效力。三年后,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所长的盛情邀请下,也为了更好地发展生物物理学,我应聘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到生物物理所时,我所面对的窘境是只有一个从武汉带来的学生和几间空荡荡的实验室,人员和仪器设备的缺乏是我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障碍。正在这个艰难的起步时期,我有幸得到了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支持,200万元的启动经费就是雪中送炭,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在“百人计划”的支持下,我迅速招兵买马,着手进行实验室的初期建设。首先购买了大量实验所需仪器,其次对实验室进行改装,搭建用于研究囊泡分泌的实验平台。“百人计划”的经费使用相当灵活,不需要像现在一样进行精准预算,对于一个刚独立建设实验室,又不懂财务的我是非常有用的。在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我开始招聘工作人员和学生,逐渐凝聚了一支开拓创新、勤奋敬业的研究团队。这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有效地支撑并保障了我的科研工作得以启动和展开。

对我而言,“百人计划”并不仅仅是2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它帮我渡过了实验室初期建设这个最为困难的难关,为我的科研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推了我的“科学梦”。

在“百人计划”种子基金的资助下,我的实验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快速运转。我将主要工作聚焦在囊泡转运和分泌的分子机制上。“百人计划”入选者的光环使我轻松申请到了院仪器研制项目,自主研制成功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利用该仪器在国际上率先“看”到了单个GLUT4囊泡的运动,发展了区分GLUT4囊泡锚定、启动和融合过程的方法,确定了胰岛素信号的关键作用位点。

成效

身为“百人计划”的受益者,我深知“百人计划”对优秀青年人才前期支持方面的重要性,它为刚刚组建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适应期,帮助他们搭建初期的发展平台,为未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003年,在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之际,生物物理所的研究队伍面临着代际转移的问题,亟须引进青年人才。正是在“百人计划”的持续支持下,11年的时间里,研究所共引进各类“百人计划”42名,其中有11名“百人计划”终期评估获得优秀。在“百人计划”种子基金的积极带动下,有19人获得了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有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有8人成为“973”首席科学家,产生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以“百人计划”为主体形成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这些人才目前已经成为生物物理所的科研主力军,在各自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形成了“表观遗传学”“细胞膜动态过程”“天然免疫抗病毒机理”等优势团队。

朱平和李国红研究员分别是通过2008年和2009年的“百人计划”引进回国,他们合作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解析了30nm染色质纤维的高分辨率结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染色质纤维的左手双螺旋结构模型,该结果是“目前为止解析的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在理解染色质如何装配这个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年的坚持不懈,使得这突破更加弥足珍贵。

2012年,“百人计划”引进黄亿华研究员。2014年6月18日,Nature在线发表了其对细菌脂多糖转运组装膜蛋白复合体结构解析重要成果。短短两年的时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功地解析了细菌来源的LptD-LptE膜蛋白复合体2.4埃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为设计新型抗革兰氏阴性细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回首这一路走来,正是由于“百人计划”的支持,为我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多年来能够在膜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以技术方法创新推动生物学问题解答的特色,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

十几年来,生物物理所通过人才引进,成功的实现了科研队伍的代际转移。可以说,没有“百人计划”,就没有生物物理所今天的群星闪耀,就没有生物物理所这十几年的稳步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发布主题 !fastreply!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Translate Forum into English|QQ群:821993|Archiver|手机版|申请友链| 科研速递论坛

GMT+8, 2024-11-23 07:01 , Processed in 0.056502 second(s), 25 queries .

© 2012-2099 www.expaper.cn

!fastreply! 回顶部 !return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