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3
- 最后登录
- 2015-12-7
- QQ
 - UID
- 10434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1432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19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7-18

- 科研币
- 9
- 速递币
- 4174
- 娱乐币
- 7307
- 文献值
- 23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0
|
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郑永辉研究员领衔的基础免疫创新团队近日发现了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径。该研究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及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包括能够引起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严重疾病的病毒,在病毒颗粒外都有一层含有糖蛋白的囊膜。
这些糖蛋白又称为囊膜蛋白,而病毒就是通过识别这些糖蛋白而感染靶细胞的。艾滋病疫苗的研制难点之一,就是艾滋病病毒的囊膜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很难得到高效表达。
郑永辉领导的基础免疫创新团队,通过研究一株不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源T细胞发现,该细胞超过量表达一种叫作TSPO的蛋白,并引起病毒囊膜蛋白的降解。通过靶向基因敲除技术,对TSPO蛋白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表明细胞中下调TSPO可以增加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而上调TSPO的表达,则可抑制病毒囊膜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
郑永辉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不但能够为解释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不能高效表达的机制提供线索,而且阐明了一种新型的抗病毒机制,对于其他囊膜病毒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