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4
- 最后登录
- 2018-3-19
- QQ
![QQ](static//image/common/qq.gif) - UID
- 7296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2304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257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11-29
![Rank: 4](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 科研币
- 38
- 速递币
- 799
- 娱乐币
- 21318
- 文献值
- 251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3
|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获悉,该所刘爱忠研究组博士生徐伟利用典型双子叶胚乳型种子蓖麻,发展了崭新的研究体系,并鉴别出大量新颖的印迹基因。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杂志。
据介绍,基因组印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在配子或合子发育过程中,来自亲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差异性的表观修饰,促使亲本等位基因差异表达,即印迹基因。
在植物中基因组印迹主要发生在被子植物的三倍体胚乳组织中,并在胚乳和种子的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拟南芥胚乳随种子发育很快消失,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很难解析双子叶植物基因印迹对胚乳表型影响的生物学意义。
研究人员利用典型双子叶胚乳型种子蓖麻,通过系统分析植物印迹基因在进化过程的保守性,发现植物印迹基因具有很强的物种特异性。特别是通过基因组的甲基化分析,研究发现基因印迹的发生和DNA甲基化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强烈暗示,DNA甲基化很可能是印迹基因发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专家表示,该研究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对于植物印迹基因及其功能的认知,还为研究植物基因组印迹发生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在单双子叶植物中的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体系。(来源:中国科学报张雯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