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购买速递币 快速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风格

科研速递论坛

96

主题

1

好友

0

积分

初学乍练

Rank: 1

科研币
0
速递币
420
娱乐币
0
文献值
0
资源值
0
贡献值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8:44: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蜱媒传染病是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对在野外从事生产、经营的人群和野外驻训、边海防官兵等存在严重威胁。近日,国际著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同期发表了我国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务春研究团队两篇关于新发蜱传立克次体病的研究论文。【原文下载】

(一)人感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立克次体病

自2012年5月至8月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共有251例患者因蜱虫叮咬而在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求诊,并接受蜱媒传染病检测。针对这些病例的研究已获得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取得了所有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研究人员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及对患者疮痂和血样进行测序后发现,共有5例患者感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一种新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
无论是根据柠檬酸合成酶基因或是外膜蛋白酶A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这一新种在基因水平上与R. canadensis较为接近,后者属于数种“祖辈”立克次体之一,被怀疑是内共生生物且不具致病性。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该立克次体所诱导产生的IgM或IgG抗体可与另外2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有种起反应,分别是R. heilongjiangensis和R. sibirica。

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有3例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轻微上升,1例出现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1例出现蛋白尿,第5例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见表1)。由于皮疹是感染中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典型症状,而这5例患者无一出现皮疹,因此他们在一开始时被误诊,并且接受了青霉素G治疗,从而导致他们的住院时间延长至20天左右。为了找出自然疫源地,研究人员收集了患者住所周围的蜱虫。在采集到的453种全沟硬蜱中,有46种携带了Candidatus R. tarasevichiae。

Candidatus R. tarasevichiae起初是在俄罗斯多地的I. persulcatus蜱虫发现的。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新发的可引起人类感染的立克次体。这些发现凸显出:立克次体病要比先前人们所意识到的更为普遍,而且,可能与全球对发烧病因的误诊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更加仔细地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分子诊断工具或许有助于确立病原学诊断,从而促进合理治疗和公共卫生措施进步。

(二)Rickettsia sibirica立克次体亚种sibirica BJ-90可引起人类疾病

在2012年5月,一位64岁的农民因发烧、寒颤、无力、失眠、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于4天后在中国牡丹江市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住院接受治疗。据患者自述,在发病4天前,有蜱虫叮咬了他的右手背。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曾在20年前因肠梗塞而进行过手术治疗。针对该病例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取得了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入院时,患者体温达40°C,脉搏为每分钟119次,血压为110/ 80 mm Hg。体检结果表明,患者躯体及四肢出现大量淡粉色斑疹。心电图结果显示,该患者存在窦性心搏过速伴随室性早搏的症状。早期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增加,蛋白尿,脑脊液蛋白水平增加,以及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下降。

患者接受强力霉素(doxycycline)治疗,每天两次,每次100 mg。由于患者出现皮疹,提示可能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该患者最终康复,并在起始治疗15天后出院。

为了查找可能的病因,研究人员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作为潜在病原体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展保守基因——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A)和斑点热群特有的外膜蛋白A基因(ompA),并针对患者治疗前所采集的血样进行测序。gltA和ompA基因均与Rickettsia sibirica(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亚种sibirica BJ-90相对应的片段相同。

根据gltA和ompA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一立克次体与其他R. sibirica亚种在进化上较为接近,并且与R. sibirica亚种sibirica246最为接近,sibirica246是从俄罗斯Dermacentor nuttalli(草原革蜱)中分离得到的。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样进行分析后发现,针对R. sibirica的IgM和IgG抗体滴度分别从1:32和1:64增加至1:4096。

R. sibirica亚种sibirica BJ-90最初是在中国D. sinicus分离发现的,可追溯至1990年,并且随后也在俄罗斯D. silvarum检测到该立克次体。这一病例表明,该立克次体可引起人类疾病。与感染R. sibirica和R. heilongjiangensis的患者不同,尽管这三种立克次体所分布的地理区域相同,但该例患者病情更加严重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该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以便于其他已知的蜱媒感染病区分开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发布主题 !fastreply!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Translate Forum into English|QQ群:821993|Archiver|手机版|申请友链| 科研速递论坛

GMT+8, 2024-11-26 18:33 , Processed in 0.065947 second(s), 25 queries .

© 2012-2099 www.expaper.cn

!fastreply! 回顶部 !return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