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听数
- 0
- 性别
- 保密
- 听众数
- 21
- 最后登录
- 2019-12-10
- QQ
- UID
- 13943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1075
- 精华
- 0
- 在线时间
- 33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5-13
- 科研币
- 30
- 速递币
- 5620
- 娱乐币
- 7823
- 文献值
- 22
- 资源值
- 0
- 贡献值
- 0
|
在柳叶刀感染疾病杂志中,Masashi Mizokami和他的同事们报道了一个3期试验的结果,该试验评估了341位基因型为1型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日本患者应用不含干扰素的、全口服的、直接抗丙型肝炎病毒的联合方案——sofosbuvir和ledipasvir方案(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利巴韦林治疗12周的安全性和疗效。查看研究原文:Lancet Infect Dis 2015 Jun;15(6):645-53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肝细胞癌和死亡的主要原因。WHO估计世界上大约有1.5亿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每年有5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性疾病。在一些患者中,抗病毒治疗可以根治感染。治疗完成12周血浆中病毒载荷检测不到(持续病毒学缓解[SVR12])可以认为是感染已经根除。SVR12也与生存期的延长和进展为晚期疾病的速度减慢有关。
直到最近,有效的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方案还远未达到理想水平。事实上,所有的治疗都包含干扰素,其耐受性较差,并且失代偿疾病的患者使用时存在禁忌。直接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的联合应用为这些患者和所有的携带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带来了突破。这些酶抑制剂、核苷酸或非核苷酸聚合酶抑制剂和NS5A抑制剂靶向作用于不同的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然而,只有一些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才是安全和有效的。其中一种治疗1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联合方案是核苷酸聚合酶抑制剂sofosbuvir和NS5A抑制剂ledipasvir的联合。Mizokami和他的同事们在试验中评估了这一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详情
Mizokami和他的同事们的试验中招募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几乎所有的患者(97%)都是1b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概一半的患者以前应用过抗病毒治疗,76位 (22%)患者有肝硬化,76位(22%)患者治疗前就存在对NS5A抑制剂耐药的突变基因。达到SVR12的患者的数量非常多,应用不含利巴韦林的治疗组中为100%,包含利巴韦林的治疗组中为98%。这些结果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并且相当比例的患者存在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即肝硬化、治疗前NS5A耐药的突变体、以前有过治疗经历。两种联合方案的耐受性都很好,并且安全性很高。
然而,应用利巴韦林的治疗组中2位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尽管这些事件很可能与试验药物有关,但是也有另外的解释(以前已经存在疾病和感染)。此外,3个早期的关键研究中,sofosbuvir 和ledipasvir都与心脏毒性无关。Mizokami和他的同事们也报道,与仅应用sofosbuvir 和ledipasvir的患者相比,应用利巴韦林的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日本患者中的结果提示有两个注意事项。首先,利巴韦林不但不会增加sofosbuvir 和ledipasvir的疗效,甚至还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第二,sofosbuvir 和ledipasvir治疗组中100%的SVR12标志着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受到抗病毒缓解率的预测因子的限制的时代结束了。
该研究的一个限制就是1a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的比率较低,这会削弱所有1型丙型肝炎病毒(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基因型)感染的患者的结果的总结。然而,纳入了更大比例的1a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的其他的3期试验中,1a型和1b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与丙型肝炎病毒的战斗到达了一个转折点,但是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研究。例如,我们对非常晚期的疾病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最佳方案都知之甚少。此外,病毒清除对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益处仍需要进一步确定。最后,一些非1型的丙型肝炎病毒中(例如3型),该联合治疗方案并不是最佳的,尤其是对于经治的肝硬化患者。
总之,Mizokami和他的同事们在日本患者中的研究支持美国和欧洲1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的重要试验中sofosbuvir-ledipasvir联合方案的卓越结果。考虑到没有明显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难治患者(例如肝硬化患者和有抗病毒治疗经历的患者)的有效率也较高,安全性较高,药物耐受性较好,sofosbuvir-ledipasvir联合方案是治疗1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力的武器,并且能够根除世界上的丙型肝炎病毒。
编译自:A pill a day keeps HCV away.Lancet Infect Dis 2015 Jun;15(6):61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