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在先论者认为,首先由核苷酸分子随机聚合成RNA进而出现了核酶—一种同时具备自我复制能力和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核酶的发现打破了只有蛋白质才是酶的传统观念(Kruger et al.1982,Guerrier-Takada et al. 1983)。当然,与蛋白质催化剂(酶)相比,细胞内的RNA催化剂要少得多。从功能上来说,有些核酶能切割RNA或DNA,有些能转移核苷酸或磷酸,有些能进行水解反应等,在已知的几十种天然RNA催化剂中绝大部分参与RNA的加工和成熟。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因此被认为是较为原始的催化酶。但是,笔者认为,酶的催化效率与原始性之间未必存在因果关系。
德国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根(ManfredEigen)在“The Hypercycle: A principle of naturalself-organization”一书中指出,在生物信息起源上的这种“在先”,不是指时间顺序,而是指因果关系,这里有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封闭圈。核酸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相当于“封闭圈”即“循环”的一个复杂的等级组织。从反应循环,到催化循环,再到超循环就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循环组织(Eigen and Schuster, 1979;中译本:艾根和舒斯特1990)。这个所谓的超循环理论是独创的还是模仿的呢?
代谢优先论者则认为,一套燃烧热很低的小分子水溶性有机物就构成了三羧酸(TCA)循环中所有的有机酸,这个发现非常有启发性,它意味着这些有机酸可能自发组织行成了还原性的TCA循环。这样,前生物进化的第一步就可能是通过分子间的联系进行的。相反,若RNA复制子随机产生序列,那么这些序列可能没有一点用处(Morowitz et al. 2000,王子晖20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