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论坛
标题:
分子生物学家刘新垣称:让病人享受到科技福利
[打印本页]
作者:
myyounger
时间:
2014-11-15 12:41
标题:
分子生物学家刘新垣称:让病人享受到科技福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
人物名片
刘新垣,分子生物学家,1927年生于湖南省衡东县,1952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河北医学院任教数年。1957年至今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曾被评选为国家突出贡献科学家、优秀发明家、优秀博士生导师。
翻开刘新垣长长的履历表,可以用来标注其身份的前缀有很多,比如: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干扰素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生物工程学会创始人等等。刘新垣笑了:“不要给我戴这么多高帽子,如果一定要给我一个前缀身份,那你就写人民科学家好了。”是了,一个承诺百年之后将个人财产悉数捐赠于人民的科学家。
中国干扰素研究第一人
采访前,有人告诉记者,刘新垣是个大忙人,尽管已近88岁高龄,却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然而,当记者与刘新垣相约采访时间时,刘新垣却不假思索道:“只要我不出差,一年中的三百六十天,我几乎都在实验室,你去单位就能找到我。”
这是真的,熟悉刘新垣的人都知道,一年中,除了春节他给自己放了两天假外,其余时间从早上9点半至晚上7点半,刘新垣都窝在实验室里工作。而春节的这两天假期却还不是为了休息,“没办法,家里亲戚、学生要给我拜年,我等着他们拜完年就赶紧回实验室工作。”实验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最近,刘新垣正忙着自己的两大抗癌法宝—超级干扰素和“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的研究工作。1969年,刘新垣成功合成了干扰素诱导物polyI:polyC,成为中国干扰素研究第一人。“最早干扰素被定义为抗病毒物质,但后来被当做二线抗癌药物来使用。”刘新垣向记者解释道,“但我并没有将干扰素只局限在二线抗癌药物上。”之后,刘新垣与其他学者一起将干扰素的基因改造,获得了效率高、毒性低的超级干扰素。“超级干扰素既能有效抗病毒,又可成为战胜癌症的一大法宝。关于‘靶向基因病毒治疗’,当采用双基因时,可把移植性肿瘤全部消灭光,是全球最好的抗癌策略之一,是我们的另一抗癌法宝。”刘新垣颇为自豪地向记者表示道:“我对部分战胜癌症十分有信心。”
除了致力于研究、完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外,刘新垣还马不停蹄地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年近88岁的他,却表现得毫无倦意。记者问他:“不怕身体吃不消吗?”刘新垣连连摆手:“不怕,我身体可好了,至少能再工作10年,不看到对癌症病人的治疗取得好结果,我绝不会退休。”为了向记者证明自己的好身体,刘新垣翻出了自己去年9月在拉萨布达拉宫拍摄的照片。
第一个下海的生物学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位勇于挑战自我的科学家还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第一个下海的院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刘新垣所研究的白细胞介素-2(IL-2)与干扰素-从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到临床的应用,双双获得国家两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刘新垣带着他的基因工程产品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的技术下海开起了公司。
当记者问他为何身为中科院的院士,放着较省心的工作不做,而要选择下海经商呢?刘新垣淡然笑道:“当时邓小平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在领导的鼓舞下,我将我的这两项科学技术产业化,一方面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能造福百姓。”此话不假。IL-2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至今流行的CIK免疫细胞治疗正是需要IL-2才能有效进行,而干扰素则是抗病毒物质,并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刘新垣将这两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产业化后,不仅解决了当时生物制药领域的空白,让更多的病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还对当时的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起了领头雁的作用。
聊起自己的制药思想,刘新垣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化学家杨石先对他的影响极深,“讲台上,杨先生亲自教授我们药物化学等课程,让我对制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台下,杨先生刚正不阿,用学术成就报答祖国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
不过,由于刘新垣颇为耿直的性格,他自嘲“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一个下属要向我行贿,这个人工作能力不错,但人品有些问题,只不过因董事会有关方的派遣当了副总经理,但我不管,最后还是因他表现不好而把他开除了。”
1999年,刘新垣告别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回到上海生化所时,但他耿直的性格依然如故,“是非一定要分清,我尊重品格高尚的人,不屑与那些走歪门邪道的人打交道。”
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
1927年11月7日,刘新垣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家境贫寒。同年,父亲考入黄埔军校,成为一名军官。然而,在刘新垣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与母亲离婚。没有顶梁柱的支持,年仅3岁的刘新垣有很长一段日子吃不饱饭。但让刘新垣更难受的是离婚后的母亲状况,“原本的家不在了,娘家也不让回,几乎是无处可居。无奈之下,是好心的姑母收留了我的母亲。”
那段儿时的经历让他对底层百姓的困处更能感同身受。刘新垣有个习惯,每天早晚他必定打开电视机,收看一个小时的新闻,政治时事、社会百态,他都非常关心。刘新垣曾多次捐赠帮助困难的孩子,此外,还多次在全国各地发生险情时给予援手,累计至今,刘新垣已经捐赠了150万元人民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然而,这样一位对别人慷慨解囊的老人家,却对自己的生活极为苛刻。“反正我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没有其他特殊爱好,花不了多少钱。”采访当天,刘新垣穿着件粉色的衬衫,虽朴素但也算体面。然而刘新垣接下去的话却让记者大吃一惊:“我告诉你,我的衣服都是外衣完整,而内衣常缝着补丁。”这样一件“小气”的事情,他却毫不掩饰。“我不会停止我的慈善事业,我百年之后,数千万资产都捐给人民。这一点,我的儿女都知道,也很支持。”
刘新垣的老伴是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两人于1963年结婚,至今已携手相伴超过五十个年头了,“我们互相支持、理解和尊重,我的所有决定,包括慈善事业,我的老伴都很支持。”
采访临近结束已是傍晚6点半,刘新垣没有回家,却翻开手边的一摞英语资料,“我得看这些资料,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科学家可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近88岁高龄的他如此坚持着。
欢迎光临 科研速递论坛 (http://expaper.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