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不过,美国也有美国的乱处
很多人会用“走马观花”来形容匆忙的旅行和访问。这一次美国之行,倒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路狂奔着观花。尽管如此,还是收获了几个出乎意料的小细节:
第一个是听美国食品饮料和消费品制造商协会(GMA)负责人说的,原来美国也存在“不必要的阴性标注”,比如有些超市就能买到“非转基因芦笋”。所谓阴性标注,也就是“非转基因”标注。如果某一个品类的食品,既有转基因的产品,又有非转基因的产品,那么其中非转基因的产品作阴性标注,看起来似乎还可以接受,但如果这个品类的食品本身就没有转基因产品,那么这个时候作阴性标注,就成了“不必要的阴性标注”,比如国内的花生油产品,很多都有这样的标注。这种“不必要的阴性标注”争议很大,因为它实际上损害了未标注的同品类产品的利益。
第二个是美国也存在有误导嫌疑的标注行为。在我们参观美国的食品超市,了解各类食品在市场上的具体表现时,主办方特地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转基因标注。这种标注的图案主体是一只蝴蝶。有些产品包装上的这个LOGO是彩色的,蝴蝶的翅膀是橙色的,有黑色的勾边。对转基因问题稍有了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在打帝王斑蝶(Danaus plexippus)的擦边球。
一些食品包装上的蝴蝶LOGO,标注着“非转基因”(Non GMO)。
帝王斑蝶是北美最为人熟知的蝴蝶品种。1999年,康奈尔大学科学家约翰·鲁瑟里(John Losey)发表论文指出,吃了Bt转基因玉米的花粉,这种蝴蝶的幼虫会死亡或者生长缓慢。一些环保组织抓住了这一点,给予歪曲夸大,造成了转基因玉米会灭绝帝王斑蝶的风浪,甚至让一些人相信,同样的原理也会灭绝人类。不过,后续的研究发现,实际上转基因玉米的花粉中几乎不含有Bt蛋白,而与传统的杀虫剂相比,转基因玉米对帝王斑蝶也要友好得多。最后,科学家重新得出结论,Bt转基因玉米对帝王斑蝶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美国的帝王斑蝶并没有灭绝,其数量非但没有下降,还增加了。
不过,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接触科学家的可靠研究结果要比接触NGO组织的宣传困难得多。所以,尽管在科学上,这个事件已经彻底平息,但最初被歪曲的信息却依然四处流传。类似的情况,在转基因研究领域数不胜数,普兹泰实验、叶尔马科娃实验再到最近被广泛引用的塞拉利尼实验……尽管不断的验证已经排除了这些实验的科学性,但它们依然在反转基因运动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最后,这个话意义不大,但是还是要说,在我们参观的HyVee是爱荷华当地比较大型的一个连锁食品超市。在这里,非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和保健品、具有特殊属性的食品(比如为麸质过敏者准备的无麸质食品)之类放在一起销售。所占的面积估计不到全店经营面积的十分之一。
3、米国的农民,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3.1 先说说牛
参观杜邦先锋总部的时候,看到一组很有意思的数字:美国的奶牛,生奶平均产量是每牛每年21642磅,相当于9800千克;中国的产量,按磅算还不如美国按千克算,只有8956磅,4000千克略出头。(当然还有比中国差的,印度只有2637磅)
为什么差这么多?道理当然可说出一大堆,管理层面的很多问题都会指向散户养殖。私下跟曾经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的科学作者李飘聊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她提到这个问题甚至可能与奶牛的品种也有一点关系。中国奶农饲养的牛只,大部分是荷斯坦牛。这个品种的牛耐热能力比较差,气温高的时候会严重不适,进而影响奶产量。
在爱荷华与内布拉斯加交界的明登地区,我们走访了一户肉牛养殖农户。在他的饲养场里,牛吃的饲料是用DDGS(玉米干酒糟)、玉米粉、玉米秸秆、复合维生素等等按比例配出来的,尽可能保证肉牛摄入成分的均衡。这个养牛场有2800头牛,但饲养场的工作人员通常却只有两人,在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会加雇两个人,这样也不过是四个人而已。
露天的牛圈建在斜坡上,这样,下雨的时候,牛圈就会得到冲刷。不过,冲刷的水不会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当中。这个做法是被禁止的。在牛圈的底部,他们铺装了设备,将混合有牛只排泄物的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之后再排放进自然水体——避免牛粪的直接排放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实际上,建立一个养牛场所要进行的审批手续,最重要的就是对环境友好。在审批手续方面,1000头牛的饲养规模是一个“坎儿”,1000头牛以下的饲养场,手续比较简便,审核速度也比较快;而1000头牛以上规模的饲养场,手续就要复杂得多了。此外,一旦审批确定养殖场的规模,那么如果要超规模养殖,还需要进一步的审批——可不是你想养多少就能养多少的。
3.2 搬起石头却不是为了砸谁的脚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玉米们身披金甲排成整齐的军阵,叶子伸展成长矛。它们步伐有力,在无声的号角的伴奏中一点点逼近。突然,不和谐的隆隆声响起,钢铁巨兽突袭了玉米军阵的后方。金甲战士们应声倒下,毫无还手之力。可你抬头看时,联合收割机中却空无一人。这是突然觉醒了的汽车人吗,你正疑惑间却突然发现驾驶室里端端正正地安放着一块很大的石头。
对,就是石头。石头正坐在这架巨大的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里。这不是硅基文明入侵地球的前奏,它不过是美国中部农场的小插曲。开动机器的当然不是石头,实际上,这些大型农机载有GPS,由程序控制,自动运作。唯一的小问题是,原则上必须有人坐在驾驶室里,机器才会开动。据说,有些偷懒的农民就这样干脆搬一块石头压在座位上。
装备了这些大型农机的美国农民,能以更少的人力耕种更多的土地。在明登地区接待我们的凯文·罗斯(Kevin Ross)一家,耕种的土地多达600英亩(近2.5公顷),所费人力不过是夫妇二人。而这个规模的家庭农场,在当地不过是中等水平——罗斯夫妇还有余力从事保险推线员的工作。来自伊利诺利州的农民克莱因施密特(Kleinschmidt),虽然自己拥有的土地不多,但租下了大量的土地,用以种植玉米和大豆。他们夫妇俩管理的土地在1100英亩到1600英亩之间,对,就是夫妇两人管理而已。在最忙的时候,他们需要雇佣一两个临时工。这位已经当上祖父的农民雇佣的临时工也是与自己年岁相仿的老人,以高度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为前提,这里的农民根本不需要强壮的青年,能熟练操作农业机械的“老家伙”足矣。
农业进步展展出的大型农机。
凯文和他种植的大豆。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农民都是类似的垂垂老者。前述凯文·罗斯夫妇就正当盛年。与此同时,很多农民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美国全国农业进步展上偶遇的另一位爱荷华农民告诉我们,他的儿子此前就读于爱荷华州立大学,本科学的是土壤,然后读了一个MBA,毕业的时候,他接到了4个offer,尽管薪水都不错,但最终还是选择带着妻子回家和父亲一起经营农场。“他觉得这样对家庭更有利。”
欢迎光临 科研速递论坛 (http://expaper.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