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论坛

标题: 科学家攻克胚胎改造技术,“设计婴儿”成现实 [打印本页]

作者: 晓说    时间: 2014-8-6 11:59
标题: 科学家攻克胚胎改造技术,“设计婴儿”成现实
在英国,如果一项关于胚胎改造技术的新法案明年能获得通过,那么2015年将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对于胚胎学乃至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其意义将不亚于1978年7月25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试管婴儿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奥德姆总医院诞生。

这项新法案的内容,是允许医生们将一项名为"三父母试管婴儿"的胚胎改造技术真正应用到人体上。这一技术能够解决某些基因缺陷带来的线粒体疾病,但同时也因为改造胚胎以及让一个婴儿同时拥有了三个父母的基因,引发了包括伦理风险在内的诸多争议。

科学家们已经基本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现在,皮球被抛到了政府监管部门手中。

换掉人体故障"电池"

"三父母试管婴儿"是偏向于大众传播的叫法,这项延伸自传统试管授精的技术,有一个更科学的称呼--线粒体替代法。

线粒体是人和众多生物细胞中具有的一种细胞器,它是为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提供借助氧化过程释放能量的场所,可以说是机体的"供电电池组"。

这块"大电池"独立于细胞核之外,拥有自己的遗传基因组,一旦线粒体内存在基因突变等缺陷,就很有可能引发癫痫、中风、耳聋等多种疾病。科学家们已知的由线粒体缺陷引发的疾病,已超过50种。

更可怕的是,线粒体的基因经由母婴遗传,如果母亲卵子中的线粒体基因出现缺陷,那么缺陷导致的疾病也会传给下一代。

这个概率并不低,按照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的数据,全球每200名婴儿中,就有一人会受到母亲线粒体基因影响,每6500名婴儿中便有一名会因线粒体基因缺陷患上严重的疾病。

线粒体替代法的治疗思路中,各个国家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技术细节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找到一位健康女性的卵子线粒体,替换掉有缺陷的母亲卵子线粒体。

从技术上来说,整个替换的过程并不复杂,从母亲存在线粒体缺陷的卵子中取出细胞核,将其植入到另一个保留了线粒体但移除了细胞核的卵子中,这个新卵子再与父亲的精子结合,成为拥有健康线粒体的受精卵。

"设计婴儿"争议

更换线粒体的想法看起来很完美,但问题在于,线粒体独自携带遗传基因物质的特性,意味着新生婴儿不仅将继承亲生父母的基因,还会同时携带第二位"母亲"的基因。

该项技术的早期反对者认为,谁也不能保证,第二位"母亲"的基因不会对婴儿未来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另外,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遗传学和社会中心负责人马茜·达尔诺夫斯基说,如果政府为"三父母试管婴儿"技术的临床应用"开绿灯",就相当于"同意对人类实施基因改造"。

而且,这种改造接下来有可能进一步催生出"设计婴儿",即人为地选择孩子的身高、体重、外貌和智力。

在西方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影响下,这种"接管上帝指挥棒"的行为,很难被接受。

不过,通过此前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前一种担忧在技术上已被证明是多余的。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的评审人员在最新发表的报告中写道:"在所有评审中,评审人员已经达成一致,认为所观察到的证据不足以显示该项技术不够安全。"

英国政府部门的首席医务官达姆·萨利·戴维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线粒体基因中并没有决定个体构成的基础基因。人类线粒体包含37个基因,而细胞核上超过20000个。线粒体只与基本的、低级别的细胞功能有关。

换言之,婴儿的外貌智力人格等基本特征,还是遗传自父母双方,这个婴儿仍是他们的孩子,第三方"母亲"加入的线粒体,只是用于换掉那块故障的"电池",确保新生儿免于罹患线粒体疾病。

至于"设计婴儿"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安全风险,她认为,改变细胞核基因的做法在国际上一直都是法律所禁止的,未来这条基本原则也不应该改变。

还需管控风险

并不是说,科学家们对于此项技术完全没有担忧。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在今年6月份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中指出,这种治疗线粒体疾病的方法在技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目前几乎所有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得到的评审结果,都是基于在动物身上做的初步试验。一些专家认为,动物试验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并不足以支持将这项技术转向人体测试。

此外,在人体内更换线粒体势必会让线粒体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未发现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不相容的问题,但人们依然需要长达数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知道到底会不会出现类似风险。

戴维斯认为,如果政府想要为这项技术放行,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完备法律条例进行严格管控,比如所有的医院都必须获得监管部门的核准,才能在临床上采用线粒体替换技术。

此外,线粒体的提供者应该被当作人体组织的捐赠者来对待,按照现有的人体组织捐赠流程来严格管理,除非双方同意,否则新生儿未来无权获得捐赠者的个人信息。

对于未来的代际遗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相容风险,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的评审报告认为,在最终应用临床前最好还是先进行几次实验,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放弃这项技术的理由。

"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开创性的技术阻断了线粒体疾病的道路,给千万个不想让孩子遗传自己疾病的家庭带来了福音",戴维斯说,"我们期望尽可能推介这种正确的救命方法"。




欢迎光临 科研速递论坛 (http://expaper.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