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的进展通常是手术干预的主要驱动力。过去40多年来普遍认为临床观察适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处理。当前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指南(2008版)建议无症状的患者出现Ⅱb类指征时应进行手术治疗[2]。
因此,我们质疑针对“高危”和无法手术患者的推荐治疗措施其价值所在,因为这一阶段的治疗被认为是姑息性的。美国近期一项已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基于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数据库的大规模统计研究显示:STS风险评分不小于10%的7000多例患者行传统手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6年;而年龄介于65~80岁之间、STS风险评分小于4%的100 000例患者在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能有10年以上高质量的生存时间。80岁以上的患者,即使同期行冠状动脉手术,其中位生存时间仍超过7年[4]。
尽管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可能会发作心绞痛或者晕厥,他们的主要临床表现还是心力衰竭的隐性症状,且明显症状常出现于疾病进展的后期。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功能、影像、超声心动图、病理、生物等有效筛查手段都指出接受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的预后良好[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心室射血分数保持正常,心肌的亚临床改变仍进展迅速。心肌逐渐肥大会促进间质纤维化,从而导致心功能的不可逆性下降。超过半数的无症状患者通常会有潜在的不可逆性肺动脉高压,从而降低生存预期。主动脉瓣钙化评分被认为是仅存在中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2012年9月更新的欧洲心脏病和心脏手术协会指南(Guidelines from the European Cardiology and Cardiac Surgery Societies)建议运动试验阳性的无症状患者行手术治疗[6]。左心室肥大到心力衰竭的悄悄转变揭示了在逐渐升高的后负荷压力下左心室衰竭的临界点。这预示着症状开始出现以及较差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