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论坛
标题:
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缘何受阻
[打印本页]
作者:
qwerzxcv2011
时间:
2014-1-9 09:18
标题:
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缘何受阻
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缘何受阻
在现代城市中,可能人人都知道条形码,那么你知道DNA条形码吗?
在海关运输中,如果遇到动物毛皮,如何快速确定毛皮是来自保护动物,还是可运输动物?其实,你只要从毛皮上提取一段DNA片段,即可迅速作出判断。这一判断的依据就是DNA条形码技术。
2010年,为进一步推动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BOL)启动,这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计划在5年内完成50万种真核生物500万份标本的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
然而,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缺乏良好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数据管理方面的不规范,iBOL实施遇阻。
260万份标本已经测定
作为快速鉴定生物物种的新兴生物分类学手段,DNA条形码技术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iBOL是类似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
截至目前,iBOL已经完成将近20万个物种260万份标本DNA条形码的测定。
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乔格侠指出,数据库的建立,对大幅提高人类监测、理解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将起重要作用,并能推动DNA条形码在生命科学、流行病学以及环境监测、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应用。
作为iBOL计划的四个中心节点之一,中国先后成立了生命条形码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在支持大规模DNA条形码测序中心的建立、生命条形码领域知识和技术向各个国家节点的分享和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该计划,建立全球共享的生命条形码标准文库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而据论文发表要求,正式发表的DNA条形码研究的数据均须按要求提交到生命条形码数据系统(BOLD)和/或GenBank数据库。
为此,中科院微生物所信息中心从2009年起就着手开展了BOLD全球镜像系统以及中国生命条形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已经在中国和iBOL若干国家节点开始运行。
共享机制尚需完善
建立全球共享的生命条形码标准文库是iBOL计划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但是,截止到目前,仍有近一半数据未公开。”李德铢告诉记者。
其原因之一在于,根据2011年第四届生命条形码大会的决定,各国提供给生命条形码数据系统的数据在2年后才能公开,因为研究人员希望在数据分析或文章发表以后再公开。
作为生命条形码计划国际镜像工作组的主席,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马俊才告诉记者,BOLD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更新,近期内镜像数据将从原来的70余万条数据达到234万。
“然而,这已经是数据产出两年之后,不利于计划目标的实现和研究数据的比对。”李德铢指出。
在李德铢看来,国内在数据共享方面的问题更加明显。据记者了解,我国生命条形码研究领域有不少研究组还没有及时将数据提交到BOLD或中国生命条形码信息管理平台,而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数据集成和BOLD发号权的获取。
对此,乔格侠表示,封闭的数据系统会阻碍整个iBOL计划目标的完成,且不利于数据、信息所支持的国际交流,进而也会损害建立封闭系统的成员利益。
李德铢呼吁,应该尽快完善iBOL的共享机制,提高生命条形码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影响力。
从国家层面整合数据
在国外,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着总体的方案和执行方针。而我国则是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支持不同领域的DNA条形码研究人员或特定的应用部门。
根据国际生命条形码数据标准,每个DNA条形码都要有完整的凭证标本信息、采集信息和测序峰图的原始文件。但我国不少研究组和研究人员不能严格按要求和标准执行,数据质量大打折扣。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高连明说,这会对大规模DNA条形码测序及高质量数据产出和条形码数据标准化造成限制。
马俊才认为,我国的数据积累已经到达一定阶段,应在国家层面上,做好数据的规范管理,整合资源以促进数据的规模化产出和有效利用。
在众位专家的眼中,在国内实施一批集中以标准DNA条形码数据产出为目标的项目,迫在眉睫。
欢迎光临 科研速递论坛 (http://expaper.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