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生的“狮尾狒”中,争夺交配对象的竞争是始终存在的,并且对该物种的适应性会产生巨大影响。曾有人提出,为了使自己的生殖成功率最大化而“欺骗”其交配对象的个体,会改变其行为以避免被发现,但很少有证据来支持这种欺骗行为。利用对埃塞俄比亚一个野生“狮尾狒”种群的长期观测数据,Aliza Le Roux及其同事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分析评估。“狮尾狒”已知能发出可以随意控制的交配叫声,而Le Roux的研究小组发现,某些雄性和雌性会控制它们交配时的叫声,同时密切关注作为其群体头领的雄性的位置,以试图掩盖其“不忠”行为。虽然隐瞒信息被认为是一种比主动伪造信号更简单的欺骗形式,但本文作者提出,这种根据听众不同量体裁衣地发出声音的方式意味着,生殖欺瞒可能是战术性的。
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与一种特定病毒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天然抗体的标靶以阻断流感病毒传染,3月,《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报道的这项发现为研究治疗药物如何模拟相同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潜在可能。 Ian Wilson, James Crowe等人获取了三种不同中和抗体的X射线图,每种抗体都与H2N2病毒株中的病毒血凝素蛋白(HA)相结合。所有这三种抗体都嵌入到HA受体结合位点中的空洞里,其所使用的机制相同,并与一种在所有流感病毒株中存在的残基发生接触。
Jon Wemmie等人对三名大脑杏仁核受损、没有体验过害怕的罕见病患进行了测试。在吸入二氧化碳后,这三名患者呼吸受到刺激,产生害怕情绪并出现了恐慌性攻击行为。其中一名患者小时候体验过害怕,这是其第二次产生害怕的感觉。先前针对该病患以及有类似问题的病人的研究表明杏仁核受损导致病人在各种害怕刺激实验以及威胁生命的创伤事件中,失去了害怕的感觉。Wemmie等人的这项研究表明杏仁核并不是产生害怕情绪所必须的组织结构。